cf挑战新图地狱王宫,晚清最后一个太监?
太监又被称为宦官、阉人、寺人、内侍等等,其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殷商时期。我们知道但凡是太监,就是和一般正常的男人有了本质的区别,俗称“净身”,而只有净了身之后才能有机会进入皇宫侍奉皇帝和皇帝的妃子们。那么,晚清最后一个太监是谁,他到底有着怎样的经历呢?
晚清最后一个太监叫孙耀庭,原名留金。首先我先从小德张回乡开始讲起。
一、小德张回乡
据史料记载,小德张回到天津静海县当天,热闹非凡,只见那小德张的派头,比县太爷还要威风。对于这些一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百姓而言,绝对是他们生平见过的最大排场。
回到老宅后,小德张不仅大手一挥,请全村老小吃肉包子,还准备了许多精致的酒席,大宴亲朋;助兴的戏班子,在小德张家里连唱三天大戏;酒桌上吃剩的泔水桶,摆了满满一条街,任凭家乡的穷娃娃们随便吃。
街头的角落里,有一个几岁大的孩子,对这种排场羡慕不已。
二、净身
那个孩子叫留金,他出生于一个兄弟姐妹很多的穷苦家庭,看到小德张的排场后,此时他心里的想法就是当太监才是最好的出路。于是他回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,父母对于他的想法起初还是反对的,因为他们知道成为太监之后意味着什么。后来在留金的一再恳求下,父母才勉强答应了他的请求!
由于家里没钱,净身只能在自家进行,由留金的父亲亲自操刀,由于家里没有麻药,留金在净身过程中痛得昏了过去,直至三天后才醒过来。谁知,他醒来后,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父亲说的“清朝灭亡了”,这句话也就意味着没人需要太监了,留金的净身“手术”白做了!
三、美梦成真
留金的太监梦碎了,但他已经成了残疾人,田里的农活干不了,只能游荡在乡里,终日郁郁寡欢。
不过,命运的安排往往出人意料。袁世凯称帝的闹剧,激起了紫禁城中溥仪的帝王雄心。此后袁世凯称帝虽以失败告终,但溥仪却不顾民国禁令,再次公然招起了太监。
于是,通过就找关系,把留金送进了皇宫,还有了一个新名字-孙耀庭。太监刚进宫时,需要遵守很多不成文的规矩,那就是需要给那些入宫很久的老太监们干活,如果干得好的话,得到老太监的赏识,才有可能被引荐,相反,干不好的话就只能一辈子给老太监打下手了。
四、获得提拔
而孙耀庭也表现得很机灵,处处拍人马屁,很快就被引荐做了末代皇后婉容的下人。据他后来讲述,溥仪和婉容这对夫妻有时候表现得很奇怪,当时正值壮年的溥仪很少去婉容那里就寝,有时候去了也只是寒暄几句就走了,感觉他们的感情不是那么好,实际上,他们并不知道,溥仪因为少年时被宫女们所害,才导致了他们夫妻两个感情的不和。
而孙耀庭在服侍了婉容大半年后,又发现一个关于她的癖好,她每次沐浴之后,不会马上穿上衣服,而是光着身子坐在澡盆一旁,仔仔细细地观察着自己的躯体和肌肤,一坐就坐很久。另外他还发下,婉容就寝之前还有一个习惯,从来不关门,只是把床边的帘子往下拉一拉,可能是太过孤独,她对太监宫女们都还不错,而她当时还不到二十岁。
此时孙耀庭虽然走上了职业巅峰,却依然无法重现小德张当年的风光。
五、被赶出皇宫
1924年,由于冯玉祥逼宫,孙耀庭失业了。
这次失业后,孙耀庭住进了北长街的兴隆寺,与四十多个同病相怜的太监一起度日。有几个太监用以前存的钱,买了些房屋出租,收取租金作为大家生活费。
不过,这样的生活也没有持续多久。风吹雨淋下,出租的房屋很快就出现了破碎,而修缮房屋的钱却比租金还高,孙耀庭断了生计,只能靠拣煤渣、废品聊以度日。直到解放后,在政府关心下,生活才有所改善。晚年的孙耀庭住进广化寺,直到1996年逝世,终年94岁。
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开启了新的历程,而太监,则与历史一起,留在了过往的风云中。
明代沐氏家族为何可以镇守云南近三个世纪?
明朝国祚近三百年,要论起时代显赫,只有两个家族了,一个是世镇南京的魏国公徐氏,另一个是世镇云南的黔国公沐氏。
但是相比于徐达家族,南京人多嘴杂,高官多,事情少,镇守勋贵魏国公徐氏慢慢沦为吉祥物了。
而云南的黔国公府,在云南、缅甸一带威望极高,常年镇压西南少数民族土司叛乱,堪称军政、民政一把抓的封疆诸侯。
那么为什么黔国公沐氏为何能获得如此殊荣呢?为明王朝镇守三百年云南边陲。
朱元璋的养子,西平侯沐英,平定云南功勋卓著沐氏之所以能够获得世代镇守云南的待遇,首先必须要感谢他们有个对朱元璋忠心耿耿的祖宗,第一代西平侯沐英,死后追谥黔宁王。
沐英八岁就被朱元璋收为养子,十二岁就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,十八岁开始就在军中担任要职。明军南下攻打福建的陈友定的时候,沐英率军从江西向东进攻福建,履历战功,俘虏陈友定部将冯谷保,获准恢复沐姓。
明朝建立后,洪武三年,沐英出任镇国将军,不久升任大都督府同知,参与全国军队的管理,沐英虽然年少,但是遇到事情非常果断,处理问题明确快速,没有任何疏漏,深得朱元璋和马皇后的称赞和器重。
洪武九年十一月,沐英被任命为征西副将军,跟随卫国公邓愈出征吐蕃。沐英与邓愈兵分三路,一直打到昆仑山,班师而回。沐英因功被封为西平侯,世袭罔替。
洪武十四年,朱元璋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,沐英、蓝玉为副将军,率军三十万,征讨盘踞在云南元朝残余。沐英与傅友德率主力进攻到曲靖,元朝平章达里麻率军十万抵御。
两军在白石江两岸对阵,沐英劝阻了傅友德立即渡江作战的计划,派遣数十人从下游潜水渡江后,吹响号角,制造主力大军已经渡江的假象,扰乱敌军。
明军趁元军阵营混乱渡江作战,登上对岸后,与元军展开大战,达里麻大败被俘,明军俘虏两万多人,沐英将他们都释放回家。元军战败的消息传到昆明,元朝梁王自杀,明军兵不血刃拿下昆明。
洪武十五年,沐英与蓝玉率军攻打大理,盘踞大理数百年的段氏据守下关抵御明军。沐英派遣王弼进攻上关,沐英和蓝玉亲自进攻下关,同时派人从背后攀爬到苍山上,居高临下策应大军。
沐英身先士卒,骑马渡河率领大军作战,明军士气高涨。段氏军队被明军气势震慑,阵势混乱,全军溃败,被明军生擒。随后,沐英与傅友德率军又平定云南其他地方,至此云南大部归入明朝统治。
沐英对朱元璋忠心耿耿,受命镇守期间,深得上下民心洪武十六年,朱元璋命令傅友德、蓝玉班师回朝,留沐英镇守云南。沐英镇守云南期间,大力发展屯田,注重军队屯田,同时从周边迁入汉族百姓进行屯田,解决云南驻军的粮食问题。
沐英组织民工疏浚河道,扩大滇池,兴修水利工程,促进了云南的农业生产。同时大力引入商人进入云南,运入粮食、布匹和食盐,促进当地的商业活动。而且沐英整修入滇的道路,保护云南的运输线,促进了云南的农商发展。
沐英还注意发展云南的教育事业,传播中原文化,在云南设置府学、州学、县学,选择民间优秀的土官子弟入学,对当地土人进行汉化教育,维护当地的稳定和发展。
沐英治理云南的成果,深得朱元璋和云南民众的认可。有一次朱元璋召沐英回京,云南各族官吏“无老幼,惟恐其不来也,咸戚然东向”。沐英死后,在云南有民谣流传:“孰为我父?孰为我母?无母奚居?无父奚附?天梦梦乎,莫恤我穷乎!”可见民众对沐英的爱戴。
有才能的人历代都有,但是沐英一族怎么能够获得朱元璋的信任呢?这就不得不提沐英对朱元璋的忠心,沐英的去世,就反应了沐英对朱元璋一家的深厚感情!
沐英从小就被朱元璋和马皇后收为养子,因为当时朱元璋和马皇后还没有儿子,就把沐英当儿子养育,因为多年的抚养,沐英也把二人当做自己的父母,朱标出生后,真心实意地把朱标当做自己的弟弟一样爱护。
洪武十五年,马皇后去世,还在前线带兵的沐英得到消息后,极度悲痛,以至于都咳血了,好不容易才修养过来。洪武二十五年,太子朱标病逝,沐英哭得十分伤心,不久就在云南病逝,年仅四十八岁。
有些人在讨论沐英一家是怎么逃过朱元璋对功臣的清理的,这个想法可真的有点搞笑了,朱元璋的屠刀从来就没有对准过沐英。
从朱元璋留沐英镇守云南十多年就能看出来,他虽然没有像对儿子一样封沐英为王,但却是将他当儿子一样对待,以他为西南边陲的藩篱,这是朱元璋的皇子才有的待遇。
云南土官的屡降屡叛,让明王朝知道,必须有足够的力量镇守云南到现在为止,云南依然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,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地区一般都采用羁縻政策,由当地的土官领导地区,仅需向中央政府定期朝贡即可。特殊时期服从政府的征召,参加作战,具有高度的民族自治特点。
因为各族土官的高度自治,所以经常把本族民众当做自己的私产,对中央朝廷的忠诚经常受到动摇,总想挑战一下权威。这种情况数千年来,在云南屡屡发生,唐朝时云南大理就出现了强大的南诏国,令唐玄宗多次派出的大军屡屡受挫。
明朝初期,云南算是时隔七百多年,又一次回到了中原的怀抱,父母和子孙时间长不见面关系都淡了,更何况是两个地区呢。明朝自从占领云南后,云南各地土官多次叛乱,尤其是以麓川的思氏政权,多次反叛,威胁云南边陲的安危。
沐英在世时,就曾两次粉碎麓川思伦发对定边的侵犯,第二次更是爆发规模庞大的定边之战。沐英之子沐春镇守云南期间,麓川又发生叛乱,沐春将其击败。
沐英次子沐晟镇守云南初期,麓川又再次叛乱,沐晟与征虏将军何福将其平定。沐晟以征夷左副将军之职,率军从云南进攻安南,因攻占重镇多邦,并且生擒黎季犛,被封为黔国公,从此沐氏世袭的爵位从西平侯,升格成为黔国公。
沐氏真正获得世镇云南的权力是在明仁宗朱高炽时期,因沐晟征伐交趾和镇守云南的功绩,明仁宗为沐晟铸造征南将军之宝印,此后这方宝印,也成为沐氏镇守云南的标志。
正统初年,麓川思伦发之子思任发再度开始侵占土地,发起叛乱,从正统四年到正统十三年,九年时间,明王朝耗费大量人力物力,发动数十万大军,先后四次发动麓川之战,依然无法彻底解决麓川的问题。
此后不久明朝在与瓦剌的战争中,遭遇“土木之变”,明朝的实力跌入低谷,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的战争。这时候在云南边陲,就需要由有实力有威望的势力镇守。
而黔国公沐氏已经在云南镇守已经经历沐英、沐春、沐晟、沐昂、沐斌三代五世,有深厚的群众基础。
云南有民谣:“于畎于亩,是耕是耔。维黍维稔以锛以僖。我有父母,先王之子。”
终明一代,云南沐氏对明王朝都是忠心耿耿,与国同休关于沐英的姓氏来源,相传并不是因为他本来姓沐,后来他在军中建立的战功增多,朱元璋认为他在跟着自己姓朱不太合适了,因此想恢复他的本姓。
于是询问沐英,沐英回答说自己就叫朱英,深沐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养育之恩,没有其他的姓氏,朱元璋再三询问,沐英的回答都一样。朱元璋没有办法,就告诉他不能再姓朱了,既然你一直说深沐养育之恩,那你就姓“沐”吧。
正如沐英所说,沐氏一族深受明朝朱氏皇族的信任和器重,虽然后代子孙偶尔犯罪被罚,但一直都没有影响黔国公沐氏镇守云南的地位。
沐氏同样用自己的一片赤胆忠心回馈了朱明王朝,明朝灭亡后,深受国恩的魏国公徐氏在南京城破后也投降了满清。
而末代黔国公沐天波却一直跟随永历帝寻求恢复明朝,最终在咒水之难中,因拼死保护朱由榔,被缅甸兵杀害!
东汉末年的动乱到底有多可怕?
曹操《 蒿里行》:关东有义士 ,兴兵讨群凶。初期会盟津 ,乃心在咸阳 。军合力不齐,踌躇而雁行 。势利使人争,嗣还自相戕。淮南弟称号 ,刻玺于北方。铠甲生虮虱,万姓以死亡。白骨露于野,千里无鸡鸣。生民百遗一 ,念之断人肠。
曹操曾经写过一首诗,讲的是东汉末年的天下局势,这首诗起初讲的是关东联军讨伐董卓,然后说到联军不齐心,互相观望,不肯真的率军讨伐董卓,最后说到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惨状,说到由于战争连续不断,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,铠甲上生满了虮虱。
然而最惨的还是老百姓,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。尸骨暴露在荒野地里无人收埋,千里之间没有人烟,听不到鸡鸣。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,也就是说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因此死去,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。
曹操东汉末年不仅仅是一个动乱的时期,其间瘟疫与战争并存,天灾与人祸同在,导致人口大量减少,根据后汉书的统计,公元157年(汉桓帝永寿三年),全国尚有人口5647万人,到了公元280年西晋统一三国时,全国人口总数为767万,在一百余年的时间中,人口减少了85%,这是一个相当动乱的时期。
一、天灾
东汉末年的天灾主要有:地震、蝗灾、螟灾、水灾、冰雹、海水倒灌、大旱等等,这种记载在史书中频繁出现,比如:
《后汉书 孝灵帝纪》:二月癸卯,地震,海水溢,河水清。。。。。。五月,河东地裂,雨雹,山水暴出。
这里说的是公元171年二月十三日,发生地震,海水漫溢,黄河水清。同年五月,河东地裂(地震),落下冰雹,爆发了山洪。
《后汉书 孝灵帝纪》:夏四月,大旱,七州蝗。
古代地震公元177年四月,大旱,七个州发生了蝗灾。
《后汉书 孝献帝纪》:丁丑,地震;戊寅,又震。乙巳晦,日有食之,帝避正殿,寝兵,不听事五日。大蝗。
这里说的是公元194年六月初二,发生了地震;到了初三,又发生地震。三十日,发生了日蚀。皇帝因此不入正殿,不动兵器,不理朝政五天。随后又发生了大蝗灾。
根据统计,汉灵帝在位的20年间,发生了7次地震,汉献帝在位的31年间,也发生了7次地震,如此高强度的地震,给百姓带来的无穷无尽的灾难,至于地震造成的破坏,史书中根本没有记载,当时对于人口与财产的损失根本就没有人统计,这还只是地震带来的。
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还有蝗灾、螟灾和水灾,尤其是蝗灾,发生的次数不比地震少,往往是地震之后紧随而来的就是蝗灾,蝗虫大量飞来,吃光了庄稼,导致老百姓地里根本没有收到,没有粮食吃,就会饿死很多人,史书上记载了很多次人吃人的事件。
蝗灾《三国志 武帝纪》:是岁谷一斛五十余万钱,人相食,乃罢吏兵新募者。
公元194年,这一年一斛谷米价值五十多万钱,以至于出现“人吃人”,太祖曹操便解散了刚招募来的新兵,因为养不起,没有粮食吃,连曹操都没有粮食养军队了,那普通的老百姓拿什么活,没有东西吃只能饿死。
《后汉书 孝献帝纪:三辅大旱,自四月至于是月。帝避正殿请雨,遣使者洗囚徒,原轻系。是时谷一斛五十万,豆麦一斛二十万,人相食啖,白骨委积。帝使侍御史侯汶出太仓米豆,为饥人作糜粥,经日而死者无降。
公元194年,三辅地区(京兆、左冯翊、右扶风)大旱,自四月至七月。汉献帝进入正殿祭天求雨,派使者清理审查囚徒,对在押的轻罪犯人,进行宽恕。这时一斛谷要五十万钱,一斛豆麦要二十万钱,饿得人吃人,尸骨到处丢积。汉献帝派侍御史侯汶拿出京城太仓的米豆,为饥民施舍糜粥,而饥民经日而死者仍然没有减少。
古代水灾很多自然灾害是叠加在一起发生的,地震通常伴随着蝗灾,大旱通常伴随着饥荒,暴雨与水灾共存,频繁的自然灾害让粮食欠收,人口大量减少,这也是东汉末年人口不断减少的原因之一。
二、人祸《后汉书 陶谦传》:初平四年,曹操击谦,破彭城傅阳。谦退保郯,操攻之不能克,乃还。过拔取虑、雎陵、夏丘,皆屠之。凡杀男女数十万人,鸡犬无余,泗水为之不流,自是五县城保,无复行迹。初三辅遭李傕乱,百姓流移依谦者皆歼。
初平四年(公元193年),曹操攻打陶谦,打下彭城傅阳。陶谦退守郯城,曹操打不下来,于是退兵。路过时攻下取虑、雎陵、夏丘,都进行了屠杀。杀死男女共数十万人,鸡犬不留,泅水因此而堵塞不流通,从此五县地界之内,再没有人的踪影。当初三辅遭受李催之乱,百姓流亡到陶谦这里的全被曹操杀光。
这不是战争,这是屠杀,是对手无寸铁的百姓的屠杀,曹操在攻打陶谦时,为了泄私愤,杀死了几十万徐州境内的百姓,导致五个县没有人烟,这就是人祸。
曹操有屠城行为《后汉书 袁绍传》:余众伪降,曹操尽坑之,前后所杀八万人。
官渡之战时,袁绍被打败,只带着少数人逃回了北方,袁绍剩下的部众假装投降,曹操将他们全部活埋,先后被杀的有八万人。
尽管史书上说袁绍的部将是假装投降曹操,但袁绍在官渡之战中战败,他的手下没有必要假装投降,这些人根本就是走投无路,无法跟随袁绍一起逃回北方,只能投降,结果曹操屠杀了这些人,这叫杀降,这不是战争,是人祸,一次性就被曹操活埋了8万人。
在东汉末年的战乱中,曹操及其用下将领先后屠城有七八次之多,前后杀死了数十万百姓,这些人白白被杀,完全就是人祸,屠城与杀降的事件在东汉末年时时发生,导致了大量无辜百姓被杀,人口大量减少,十室九空。
曹操在官渡之战后杀降三、瘟疫东汉末年的另一大灾难就是瘟疫,而且先后持续数十年,大量百姓因此而死,甚至不少当时的名人也因为瘟疫而去世。
《后汉书 孝灵帝纪》:二年春正月,大疫,使使者巡行致医药。
二年(公元173年)春正月,大发病疫,派使者巡视送医药。
《三国志 武帝纪》:公至赤壁,与备战,不利。于是大疫,吏士多死者,乃引军还。
公元208年,曹操抵达赤壁,与刘备交战,战斗失利,这时发生了大瘟疫,官兵死了很多,曹操便带兵北回。
根据统计,汉桓帝时期,发生了三次规模较大的瘟疫,汉灵帝时期,发生了五次规模较大的瘟疫,到汉献帝时期,瘟疫仍然不时流行,朝廷曾经派出医者四处施药,当时又没有疫苗,只能靠中药的救治以及人自身的免疫能力,成千上万的人因此而去世。
三国时期有严重的瘟疫曹植《说疫气》:建安二十二年,疠气流行。家家有僵尸之痛,室室有号泣之哀。 或阖门而殪,或覆族而丧。或以为疫者,鬼神所作。人罹此者,悉被褐茹藿之子,荆室蓬户之人耳!若夫殿处鼎食之家,重貂累蓐之门,若是者鲜焉。此乃阴阳失位,寒暑错时,是故生疫。而愚民悬符厌之,亦可笑也。
建安二十二年(公元217年),强烈的传染病不断蔓延。几乎家家户户都经历着丧失亲人的悲痛,哀伤的号泣声不时传来。有的是全家病死,有的是一族俱亡。有人认为,疫气是鬼神带来的。而遭遇这次灾难的人,都是粗衣恶食、荆舍蓬门的贫苦百姓啊!想想那些华堂玉食、貂服厚褥的富贵人家,像这样染病的情况却很少。这是因为阴阳失衡,寒暑错位,所以会产生瘟疫。而无知的人却用悬符的方法来驱秽,也是很可笑的事情啊!
东汉末年的瘟疫持续了数十年,到了魏晋时期,仍然存在,从曹植的文章来说,瘟疫造成了大量的伤亡,几乎是十室九空,有的是全家病死,有的是一个家族都因病去世,建安七子中有五个人因为瘟疫在217年去世。
瘟疫导致十室九空著名神医张仲景的家族在不到十年的时间中,一个二百余人的大家族既然有三分之二的人因为瘟疫而去世,张仲景因此而写下《伤寒杂病论》的医学著作。
四、战争战争充斥着整个东汉末年,从汉灵帝在位开始,东汉政府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战争,首先是东汉与羌人的百年战争,从公元57年开始,原来为东汉守卫边疆的西羌人开始叛乱,攻打东汉边界的郡县,一直到东汉灭亡,羌人与东汉的战争持续了一百多年。
到了汉桓帝时期,东汉著名将领段颎(字纪明)、皇甫规(字威明)、张奂(字然明)三将(号称凉州三明)对羌人进行了残酷的镇压,杀死了数万羌人,勉强才平定了羌人之乱,到汉灵帝时期,羌人与东汉之间的战争仍然在持续。
《后汉书 孝灵帝纪》:使护羌校尉段颎讨先零羌......段颎大破先零羌于逢义山......秋七月,破羌将军段颎复破先零羌于泾阳......秋七月,破羌将军段颎大破先零羌于射虎塞外谷。东羌悉平。
汉羌战争汉灵帝时期(公元168~169年),段颎讨伐先零羌就用了两年时间,除此之外,东汉境内及境外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战争与叛乱,公元169年9月,荆州江夏郡蛮族叛乱,几乎同一时间,丹阳山越人叛乱,围攻太守,被击败,同年11月,鲜卑人抢掠并州,170年冬天,济南出现盗贼攻打东平陵,171年冬天,鲜卑人再次抢掠并州。
174年11月,鲜卑人抢掠北地郡与并州,175年5月,鲜卑抢掠幽州,176年夏天,益州夷人发生叛乱,176年12月,鲜卑人再次抢掠幽州,177年8月,东汉政府军主动出关攻击鲜卑,失败而归,177年12月,鲜卑抢掠辽西,178年春天,鲜卑人侵入酒泉。
179年12月,益州巴郡板楯蛮发动叛乱,180年4月,江夏蛮族再次发动叛乱,181年冬天,鲜卑人侵入并州与幽州,184年2月,黄巾起义爆发,这是东汉末年最大的农民起义,起义席卷了东汉十三州中的八个州,涉及人数数十万人,经过9个月的强力镇压,在皇甫嵩、朱儁、卢植等名将的领导下,黄巾起义被东汉政府军平定。
黄巾起义黄巾起义中战死及被杀的人数至少有数十万人,起义军杀死了大量的政府军官兵、地方乡绅及无辜百姓,由于战败,大量的起义军被官兵杀死,更多的人则投降于东汉政府,或者流入各地为寇,为东汉末年的战乱增添更多的不稳定因素,后来出现的白波军、黑山军、青州军均为黄巾军余党,整个天下更加地不稳定,战乱频繁。
189年,汉灵帝去世,东汉朝廷陷入了权力斗争,大将军何进杀死了宦官蹇硕,而何进本人则被张让、段珪为首的另一批宦官所杀,袁绍、袁术兄弟则率领自己手下的军队冲入皇宫之中杀死所有宦官,何进的部将吴匡杀死了何进的异母弟何苗,整个朝廷陷入一片血雨腥风之中,被杀得差不多的时候,董卓进京了。
董卓是有史以来被史书记载下来最恶劣的政治人物,董卓在朝中可以任意屠杀官员,在地方上纵容手下军队任意屠杀百姓,对于投降董卓的军队,也是被屠杀,董卓执意迁都的行为,更是引发了严重的人道灾难,因此而死的百姓不计其数,董卓离开洛阳也是烧杀抢掠,东汉数百年的都城洛阳在董卓手中成为一片废墟。
董卓乱政随后不久,董卓被吕布所杀,李傕、郭汜等人率军攻入长安,王允被杀,吕布逃走,汉献帝陷入李傕与郭汜的斗争与混战之中,直到195年,汉献帝东逃洛阳,被曹操迎立到许都,朝廷才稳定下来,然而此时整个天下却陷入了地方军阀混战的局面。
曹操以兖州为根据地,逐渐消灭了吕布、袁术、张杨、袁绍,赶跑了刘备,200年,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,207年曹操远征乌桓,击败了支持袁氏兄弟的乌桓人,同年,袁氏兄弟被公孙渊所杀,208年,曹操发动赤壁之战,结果输给了孙刘联军。
209年,周瑜在南郡之战中打败曹仁,211年,曹操进入关中,与关中十部军阀发生混战,211年,刘备入川,到215年才拿下益州,同一时间,曹操也占据了汉中,孙权则占据了交州,将势力扩展到两广地区。
三国时期战乱不断217年,刘备发动汉中之战,近两年的战争中,斩杀了夏侯渊,击败了曹操,219年,关羽北伐,孙权白衣渡江偷袭荆州,导致关羽被杀,荆州三郡尽失,221年,刘备为了夺回荆州,发动了夷陵之战,第二年,刘备几乎全军覆没。
227年,诸葛亮开始北伐,234年,诸葛亮去世,随后在几十年的时间中,姜维先后进行了11次北伐,公元263年,司马昭命令钟会、邓艾攻打蜀汉,同年,蜀汉灭亡,265年,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西晋政权,280年,西晋灭亡了东吴,统一天下,三国正式结束,在整个三国时期,战争一直不断,因战争而去世的人不计其数,这就是东汉末年的战乱。
可以给我一句你珍藏已久的诗词吗?
同是天涯沦落人,相逢何必曾相识 。 杜甫
闻说双溪春尚好,也拟泛轻舟。
只恐双溪舴艋舟,载不动许多愁。 李清照
相逢一醉是前缘,风雨散,飘然何处。苏轼
一夜思量十年事,几人强健几人无 元稹
四海皆兄弟,谁为行路人
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
枝上柳棉吹又少,天下何处无芳草!
笑声不闻声渐悄,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
中秋谁与共烛光,把盏凄然北望 苏轼‘
晴空一鹤排云上,便引诗情到碧霄
逝者如斯,不舍昼夜。孔子
世事漫流水,算耒一梦浮生。李煜
刘君莫惜花前醉,今年花谢,明年花谢
赵秉文
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耒者 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
出师未杰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。 杜甫
舞榭歌台,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。 辛弃疾
千古风流今在此,万里功名莫放休 。 辛弃疾
为什么中国古人的刑罚动不动就是打屁股呢?
谢谢邀请,水煮汗青为您解答。
如果要对比中西方的刑罚,我觉得题的对比并不合理,绞刑是死刑,打屁股是肉刑,这两种没有可比性。
但是西方的绞刑在中国古代也有,而中国古代的打屁股刑罚在古代西方也有。
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两种刑罚:
绞刑古代的绞刑就是死刑,直接取人性命,这种刑罚在中国和西方执行的对象是完全相反的。
西方执行绞刑的对象基本都是普通百姓,比如我们看《加勒比海盗》里面被抓到的海盗,全部都被绞死了;而对于权贵的死刑,基本都是采用“断头台”,比如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的王后安妮,就是以“通奸罪”被送上了断头台。
绞刑在中国是专门针对上有一定品级的犯罪大臣,或者是皇室成员,反而砍头这样的刑罚是针对普通百姓的。因为中国自古有“留全尸”的传统思想,所以如果不是什么大罪,那些上了品级的官犯了死罪,通常会用绞刑来结束他们的生命,留个全尸,清朝大贪官和珅就是个例子。但如果是谋反之类的,这种则是要凌迟的。
打屁股(杖刑)杖刑属于肉刑,这种刑罚并不致命,只是用来惩罚一些较轻微的犯罪行为。杖刑也不是中国古代独有的,西方国家也有,但不同的国家采用的刑具不一样。
古波斯用芦苇编成一根鞭子,用来抽打犯人的脚底板!不要小看这样的刑罚,打完之后很长时间不能下地走路;
古罗马也是采用鞭子来执行杖刑,他们采用的鞭子有几种,一种是轻皮鞭,针对较轻微的犯罪;另一种是羊皮纸鞭,抽在背上就像刀子割过一样;还有飞镖鞭和重皮鞭,这两种是超级恐怖的,可以直接把肉都抽成碎片;古代的日本也有杖刑,他们采用的刑具是竹板,但打的时候是把竹条的边缘朝外,每打一次就像刀剑割过一次,真正的皮开肉绽;最后就来说说我们中国的杖刑,这种刑罚属于古代“五刑”之一,采用的刑具有大竹板、荆条、木板等。最初这种刑罚只是用来惩罚罪不至死的犯人,让他们受皮肉之苦。从宋朝开始,对于妇女犯了奸罪,在杖刑的基础上增加了“去衣受杖”的附加条件,以达到凌辱犯人的效果,这种行刑方法一直延续到清朝。
结束语古代西方的刑罚种类也有很多,而且残忍的酷刑也不少,只是我们没有去了解,单从西方影视作品中见过他们的绞刑、断头台,就感觉古代西方的刑罚比较文明,这种想法错误的。
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?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。